close
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d practice   團體工作實務(二版)

第三章:瞭解團體動力-溝通與互動模式

*Napier 與 Gershenfeld (1993)指出溝通中的知覺,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受早期童年經驗影響所形成的生活觀點
 
   (2)刻板印象

   (3)溝通者的地位與身份

   (4)過去的經驗

   (5)個人的假設與價值觀


*團體互動模式:

   輻射型-團體領導者是中心人物,溝通以領導者為中心向其他成員傳送,其他成員也對著領導者溝通。

   圓圈型-每個成員輪流講話

   熱椅子-團體領導者與某位成員一來一往地交換角色,而其他成員則在一旁觀看。

   自由漂浮型-所有成員都有責任依據團體中已經說過,或尚未說過的話加以溝通。


*互動模式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1.暗示與增強

      運用口語或手勢暗示團體成員,使其對其他成員或工作者多說點話或少說點話。

      工作者和成員也可運用選擇性的注意力和其他增強物已鼓勵有益的互動。如讚美、支持性語言、眼神接觸等。

      有時積極以口語或非口語溝通是需要的-,如以輪流發言方式,讓較保守的成員可以準備發言,

      而採取限定範圍的溝通,可以減輕時間不夠的壓力。

   2.情感的連結

   3.次團體

       團體中的成員會因為情感的連結和利益的聯盟而形成各個次團體,此種情況幾乎會很自然地發生在所有團體中。

       工作者不應將次團體視為對團體完整性的威脅,除非是次團體對團體成員的吸引力勝過整個團體的吸引力時,
  
       此時次團體就會成為問題。

      『 處理次團體強烈吸引力的策略 』
 
      。檢視整個團體是否對成員有足夠的吸引力。

      。促成團體規範的發展,包括成員間的傾聽及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促成團體規範的發展,限制在同一時間只有一位成員在表達意見。

      。改變座椅的安排。
 
      。要求某些成員能常與其他成員互動。

      。運用方案活動和演練機會,分開次團體的成員。

      。重新安排不同成員組成另一次團體,要求成員們在團體外完成指定的任務。

    4.團體大小與物理環境的安排


*實務原則

   1.溝通的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所用的策略是在團體中或於團體結束前,著手確認溝通和互動的模式。

      工作者可以強化所想要的溝通模式,增加或減少成員間的連結,改變次團體、團體大小或團體結構,

      或改變團體中的權力和地位關係。

   2.訊息常會被選擇地知覺,所以工作者應該協助成員如何傾聽他人所要傳達的內容。

   3.回饋與澄清可以增進對溝通內容瞭解的正確度,工作者必須要教育成員如何給予及接收有效的回饋,

      並且在團體中示範這些方法。

   4.以團體為中心的開放式溝通,其經常是比較受歡迎的互動模式,工作者應該要鼓勵能配合團體目的的溝通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1S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