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柯俊銘 (公職臨床心理師)                                                                                             自由時報


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身心醫學】的報告指出,有自信心的孩童,

長大成人後的身心健康會較佳,值得家長們參考。


該研究是由英國南開普敦大學的流行病學專家Catharine R. Gale 博士所主持,

他和格拉斯哥與愛丁堡兩間大學的學者合作,針對11563位年僅10歲的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

目的在於了解當下的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與她們30歲的健康情形有無關聯。


所謂的【控制觀】是美國心理學家Rotter於1954年所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個人日常生活中,

對自己與週遭世界關係的看法。若相信凡事操之在己,成功與端賴本身努力是否足夠,

該類負責任的特性稱為【內控】;若認為成功純粹是運氣好壞決定,失敗都是因外在環境所造成,

該類特性則稱為【外控】。


起初,所有的小朋友均要接受問卷調查,答覆:[你覺得考試要拿高分,純粹是運氣好所致嗎?]

[你覺得很多事一旦往壞的方面發展,再怎麼努力去改善也沒有用?]等主觀意識的題目,藉以界定

其特性是【內控】或是【外控】的孩子。


20年後,有7551位原先的個案再度接受訪談,此時重點則擺在身心健康狀況如何。

在排除智商、教育成度和家庭收入等變項的干擾後,統計分析顯示,童年時,表現傾向是內控型

的個案,30歲時對自我健康的滿意度會較高,且普遍少有肥胖、體重過重、心理困擾的發生,甚至

內控型女性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也較低。


探究原因,研究者表示,童年時,即顯示【內控】特質的孩子對自己掌控行動結果的能力更具信心,

而逐漸形成高自尊,會驅使他門在成長過程中潔身自愛、建立有益健康的習慣,較不會因一時衝動

而踰越常規或放縱喜好。


諸多證據顯示,童年經驗會影響【控制觀】的傾向,而親子間的互動常扮演重要角色。

故建議家長應多讓孩子有獨立思考或操作的機會,幫助她們明白行為與結果間的關係,

切勿怕麻煩而凡事代勞。


另外,對孩子的付出或進步,也別忘了要適時給予鼓勵,避免有不當期待,

如此,自然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aire1SBL 的頭像
    Claire1SBL

    Claire1SBL的部落格

    Claire1S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